无障碍
【中国经营网】“获客+风控+场景”:构建消费金融“铁三角” 访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杨兵兵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0日

  伴随中国消费型经济的迅速崛起,消费金融市场迎来了一个爆发契机。市场上,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和分期平台等激烈竞逐,跑马圈地势头不减。

  未来国内消费金融市场能否持续的高速增长?强势挺进消费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是什么?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杨兵兵,从消费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和光大银行的实践,详解银行在消费金融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消费金融市场“起步”

  《中国经营报》:从规模上看,近几年消费金融市场增长较快。但是,这个市场未来趋势怎么样?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杨兵兵:中国的消费金融才刚刚起步。消费金融应该分开看,由消费和金融组成。消费起来了,金融需求也就有了。目前,消费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纵深。

  从国家经济层面看,由于投资对于经济拉动作用的减弱,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国家政策明确鼓励消费金融创新和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也会迎来政策红利。与此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应用和普惠金融的推进为消费金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政策和技术支持下,银行消费贷能够触及更多长尾客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广大消费者带来更普惠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由2013年的12.97万亿元增长至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9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84%,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经济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的持续性会不会受影响?

  杨兵兵:国内消费市场空间从长远来看潜力很大,但是现阶段的消费能力强弱则与经济形势有关。经济支撑的动力强,消费金融市场的高增长就会延续。如果宏观经济承压,消费金融市场整体发展也有放缓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市场的结构性需求一直存在,这与经济大环境的关联比较弱。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例,很多服务诉求仍不能满足,一些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广,这是消费市场和消费金融市场的机会。

  消费金融“铁三角”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不论是国有大行、股份银行还是城商行,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的势头都很猛。在众多机构和产品中,竞争力和差异化将体现在哪儿?

  杨兵兵:衡量银行在消费信贷中竞争力的要素主要是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银行风控能力强,获客能力弱,则银行找不到对象放款;银行获客能力强,风控能力弱,则银行有对象不敢放款。只有获客能力和风控能力完美结合再置于场景中,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比较好的消费金融体系。

  消费市场很大,银行直接涉足的场景有限。多数情况下,银行金融服务是通过合作进入场景,形成一种优势互补。总体来说,场景、获客和风控是消费金融核心竞争力的“铁三角”。

  《中国经营报》:从银行的合作来看,联合贷款逐渐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模式。银行在其中的角色是怎样的?

  杨兵兵:这种模式合作是出于场景和风控的需要。消费金融需求往往产生于各种场景中,而银行要离场景更近是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获客,这也是银行与电商、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银行联合贷款的模式能够对授信的风控进行“补缺”。众所周知,银行的风控依赖于数据。银行所拥有的数据大多是代发工资、公积金、房产等收入强挂钩的数据,但是电商或一些平台的数据是行为数据,与消费挂钩更紧密。

  举个例子,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领取工资才会在银行留下相关数据,这部分少量的数据可能几万元的贷款额度都批不下来。但是,这个学生可能高中时就已经通过电商平台累计了大量的消费数据,在这些平台的授信额度远远高于银行。

  凭借数据种类和数量的差异,电商等平台笼络了一大批90后和00后的消费生力军,而银行本身靠积累的数据做不到。在消费金融领域,银行通过联合贷款能够在数据结构上补齐所缺的一角,能够更有利于消费市场的开拓。

  但是,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信贷中不应该降低风控标准甚至放弃风控权限,将信贷业务演化为资金业务或者同业业务。单纯作为资金方来说,银行也就是放弃了最核心东西。

  科技控风险

  《中国经营报》:随着消费金融贷款规模的增长,有市场观点认为风险在积聚,并将消费贷与次贷相提并论。你怎么看消费贷的风险?

  杨兵兵:消费金融贷款的风险与客户群相关。由于消费金融市场的多层次体系,银行的客户群位于“头部”,风险实际上较其他类型金融机构要低一些。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消费贷的收益在同类信贷业务中要高一些,这也是业内人士质疑该项业务潜在风险较大的原因。然而,消费市场刚起步,其中忽略的一个关键点是“白户”,这可能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原因。

  对于银行来说,“白户”的贷款风险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但是在金融科技进步后,有了不同角度的衡量,这部分客群的贷款风险更精准了。通过选一些信贷风险较低的“白户”,银行在贷款中能够获得高收益。市场上做得比较好的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每年都能够从市场中抓取数量庞大的“白户”作为客户,这让消费贷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风险却能够控制在一定的水平。

  《中国经营报》:光大银行在消费金融中的实践有哪些?有哪些独到的地方?

  杨兵兵:光大银行一直以来非常注重金融科技的应用,这对于消费金融贷款的助力很大。银行在与一些机构合作后取得数据,实现了对不同客户群的贷款,这其中包括“白户”。通过技术的应用实现客户群的扩大,不仅有利于金融普惠,也提升了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2017年下半年,光大银行推出了“随心贷”产品。作为光大银行消费贷的拳头产品,不到两年时间,该款产品的贷款余额超过600亿元,2018年放款规模超2500亿元。

  相比同类信贷产品,随心贷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信贷平台,充分发挥行内电子渠道、行外互联网平台线上集中营销、便捷服务的优势,进行批量获客。互联网信贷管理平台100%自动化审批,满足了互联网贷款全线上的要求。

  同时,“随心贷”更注重数据的采集和应用。通过整合政府可信数据、人行征信数据、互联网行为数据、行内外黑名单、反欺诈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审批规则及策略、自动化审批模型,形成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对客户风险进行识别。

  在对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后,“随心贷”能够充分运用客户多维度数据监控贷款用途、资金流向,持续跟踪客户贷后资产和信用变化情况,形成科学的风险监测预警。

  此外,该款产品针对客户对象除了稳定收入的客户和有征信信息的客户之外,还特别针对信息缺失的“小白”客户。银行引入互联网征信和互联网行为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客户进行综合信用评价。

  查看来源(点击进入)

光大银行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26号京ICP备05013704号